高考考试非常重要,高考考试之后的不少环节也至关要紧。譬如说选学校、填志愿,这类也关系到孩子能否上一个心仪的大学,必须要多做筹备,不可以盲目的就把志愿报了。
高考考试志愿是先出成绩还是先报志愿
高考考试志愿是成绩出来过几天在在填报的。高考考试结束后差不多一个月出成绩,出成绩后提前批开始填报志愿。
省级不同出成绩的时间也不同但都集中在三天内,要关注所在地的招生考试院发布的消息来查看成绩依据成绩填报志愿。志愿填报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提前批次,第二阶段是普通批,第三个阶段是补录。
当然,最重要还是选择理想的专业,需要参考这个专业近三年分数线招生计划。确保填报这所院校这个专业不会退档。考出好成绩非常重要,填报志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高考考试填报志愿的方法,父母和考生都要知道
各批次志愿填报注意落差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更不是“平行录取”。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有自然顺序,并非只须成绩达到所填报的4个平行志愿院校录取条件,就或许会被4所院校同时录取。事实上,只须考生档案投到一所志愿高校后,就不会到其他高校,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投档录取机会只有一次。
重视学校录取平均分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第一要知道自己在学校、区所处的位次,这个是最重要的参考原因。可依据自己一模、二模的成绩,看看自己在区、学校的排名,并排一排自己在全市的位次所在。咨询老师往年该名次段考生的去向,学会自己可能被录取的学校范围,然后再依据个人的兴趣喜好与家庭背景等原因,在这个范围内做选择。
防止被调剂慎写“不服从调剂”
选学校退一步,选专业进一步高考考试填报志愿中,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是考生和父母最难把握的问题。特别是对各批次的中分段、低分段考生来讲,这一难点最为显现。选好的学校,大概要抛弃好专业:想填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上就得有所顾忌,由于好学校的好专业一定是要“挤破头”的。
高考考试志愿填报,父母应该要干什么
1.听取孩子的心声、想法。尤其是在专业选择和是不是留在当地上学,专业选择必须要结合孩子的兴趣、专长和个人能力,问问孩子的想法,这个时候不要急,更不要对孩子吼,由于总是这个时候你问孩子这个问题,他们一下是回答不上(除非是一些非常有主见的孩子)。
可以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再想想,父母不要全盘做主,但可以给他们剖析、提供建议给他们参考;对于是不是留在当地上学,要看看所在地是城市还是农村,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也要结合孩子子的性格特征,一般建议能到大城市就争取到大城市念书。
2.采集数据资料,用好数据资料。目前能采集到的资料太多了,有的资料连出处都不了解,所以在采集资料的时候应该注意甄别,一般要以官方发布的数据资料(包含官方网站、官微和官方的考试报名指南)为准。
可能有的人会说官方的资料太长、太啰嗦,自媒体的资料一清二楚、分门别类,那就官方资料和自媒体资料相结合,我的办法是可以先看自媒体的资料,但在最后要拿官方的资料核对一下,由于自媒体资料总是是用官方资料人工整理出来的,或许会有错漏。
3.多筹备几个志愿策略,分数出来后再进行匹配。依据孩子所选择的专业和城市(已经通过了充分的交流),结合孩子一模考试的状况和高考考试状况进行估分,按“冲、稳、保”做两到三个策略,策略中也根据“冲、稳、保”对学校进行选择,待分数查到后再进行调整,如此做有哪些好处是分数出来后心里有底,不需要匆匆忙忙再找学校找专业,做到心里有数。
另外,再强调一下数据资料的采集、查找来源途径,第一是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的资料,尤其是上一年度或近三年的录取投档分数和排位;第二是所选学校官方发布的投档状况和招生章程,具体到每个专业组和专业的投档分数和排位,当年的招生章程也非常重要,可以叫你知道学费、录取原则。
尤其是专业的录取原则,必须要详细知道;第三才是一些自媒体的资料,譬如说单一省份某个科类的录取状况,譬如说大学的排名、大学的生活等等,可以结合起来一块考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