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无需教也无需学的,可惜现在了解美术的人真的不多,了解美术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抹杀,站在原创的看法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
专家指出常识可以教,但创造不可以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可以教也没办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婴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专家提醒,艺术虽然不可以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会与不断训练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法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婴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婴幼儿注意,其实,天天浸泡在如此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导致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婴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非常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训练,要了解色彩智能并不肯定伴随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训练与培养。
孩子是创意大师
孩子最初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无需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双眼,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类与众不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本世界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打造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想法,以发展全新的视线与可能性。
婴幼儿的纯净还未遭到污染,能不遭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察看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很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伴随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打造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考虑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
画得像,并非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婴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培养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爸爸妈妈与教师,太过份于成就导向,并对方法性过度需要,只求画得像,却忽视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爸爸妈妈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以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婴幼儿没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培养察看与联想。创造力不可以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婴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缩手
成人的干预与过度的成就导向,是抹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分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锐期。
这是原本深藏的潜能,爸爸妈妈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龄渐增,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婴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质的渐渐形成。
但涂鸦时专注且随着创作快感的孩子,却总是被爸爸妈妈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只须成人刚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暂停。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培养依靠的习惯,不会独立考虑,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获悉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爸爸妈妈不需要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涉,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很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定义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让人惋惜。